上音校友通讯第 101 期 摘要
市教委副主任陆靖来我院调研指导工作
12月1日,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来我院调研并指导工作。院党委书记林在勇,副院长杨燕迪,副院长廖昌永及教务处、研究生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
陆靖副主任首先就上海市教委正在研制的《上海高等教育学科布局及规划(2013—2020)年》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院党委书记林在勇就我院发展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了阐述。副院长杨燕迪,副院长廖昌永分别就重点建设学科规划的思路和构想以及我院在招生工作中如何贯彻执行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的文件精神,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进行了汇报。
“蔡元培讲堂”开幕仪式第一期成功举办
11月27日是上音87周年的校庆日,由欧宝官方入口主办、科研处承办的“蔡元培讲堂”开幕仪式暨第一讲《“梁祝”故事》在贺绿汀音乐厅成功举办。
开幕仪式由杨燕迪副院长主持,林在勇书记出席并致辞。随后,讲堂第一期《“梁祝”故事》在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先生动人的琴声中拉开了帷幕。俞丽拿教授丰富的教学和演奏经验在这场讲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准确、生动地为我院师生和广大乐迷阐述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演奏历程,现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说与诠释,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喝彩。
许舒亚教授当选新一届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
12月2日,上海音乐家协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延安饭店隆重举行。
我院许舒亚教授当选为第九届主席,我院杨燕迪、张国勇、徐孟东、廖昌永等4位教授当选为副主席(以姓氏笔划为序),另有45位我院教师当选为新一届理事。
廖昌永副院长荣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第一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声教学研讨会召开
由全国九大音乐学院联合主办、欧宝官方入口承办、中国音乐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的“第一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声教学研讨会”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我院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加强九大音乐学院以及各地方艺术院校的美声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国内外交流、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交流,提供共享信息的平台,以帮助和促进各高校美声教育与教学的共同进步。
第二届欧宝官方入口国际指挥大师班圆满闭幕
11月19至22日,由欧宝官方入口主办、欧宝官方入口指挥系和上海歌剧院共同承办的第二届欧宝官方入口国际指挥大师班隆重举行。此次大师班荣幸地邀请了当今古典音乐界极具影响力的著名指挥家托马斯·桑德林教授亲自授课,九位学员分别来自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欧宝官方入口、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赠书我院
廖昌永献唱李岚清艺术讲坛
11月16日上午,我院党委书记林在勇应邀出席了“艺境情怀耀浦江——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暨《我为大师画素描》(增订版)首发式”。本次展览由“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艺术展”、“诗印书情——李岚清书法艺术展”、“我为大师画素描——李岚清素描艺术展”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展出篆刻作品400余件、书法作品100余幅、素描肖像作品200余幅,并辅以李岚清同志的著作和创作工具,系统展示了李岚清同志在篆刻、书法、素描等领域的深厚造诣与丰硕成果,引领广大观众走进李岚清同志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
在首发仪式上,岚清同志亲笔题词并赠送我院《我为大师画素描》(增订版)及《大众篆刻》一套,林在勇书记代表学校接受赠书。
11月7日下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上海财经大学作题为“知识分子与文化修养”专题讲座,李岚清同志夫人章素贞女士,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等同志出席。 讲座中,岚清同志畅谈他对音乐、篆刻、绘画等艺术的理解与热爱,对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索与感悟,并例举爱因斯坦、钱学森、邱成桐等杰出的科学家同时具备良好的音乐才能和艺术素养,他认为音乐能启发人的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提倡重视音乐修养,着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对比当下流行音乐、网络音乐与高雅音乐,李岚清提出自己对经典音乐的理解:旋律优美、寓意深刻、感人动听、百听不厌。李岚清提倡青年学生学习欣赏高雅音乐,将“音乐看作思想感情的抒发和审美经验,就不会被所谓的‘听不懂’拒在音乐门外。青年学生不仅要有欣赏经典音乐的能力,更要培养正确高尚的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精英,一定要加强文化修养,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李岚清还谈及音乐、艺术在外事活动与文化交流过程中,拉近民族意识,消弭心态差距,在政治、经济活动交流中所起的促进效果。
我院副院长廖昌永受邀在讲座现场演唱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讲座最后,在我院韦福根教授的伴奏下,李岚清同志兴致勃勃地演唱了一首俄语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张显平率团访问李斯特音乐学院、克拉科夫音乐学院
附中学生在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中,上音附中学生马巧蓉获得小提琴专业青少年组金奖、阮译扬获得钢琴专业青少组铜奖。
蔡继琨教授创办福建音乐学院20周年纪念活 动在榕举行
2014年.11月21日,在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首山校区《原福建音乐学院),隆重举行了“蔡继琨教授创办福建音乐学院20周年纪念暨蔡继琨音乐基金颁奖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福建音乐学院校友和海内外的蔡继琨教授的友人及亲属,以及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师生400多人参加了大会。省政协原副主席、省音协主席王耀华、闽江学院副校长陈伙金,以及当年与蔡教授联合办学的兄弟院校领导、蔡继琨教授亲属代表等,在大会上先后发言。他们对蔡继琨教授的爱国精神和创办福建音乐学院的艰辛历程作了生动而感人的讲述,与会者深受教育。会上,蔡继琨音乐基金管理委员会为感谢原福建音乐学院的教职工对蔡继琨院长办学的支持,表彰有突出成绩的校友,对原福建音乐学院31位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的老师和6位不辞劳苦、一心为校的职工和为校增光的校友们,颁发了由印尼尚大集团捐赠的“蔡继琨音乐基金”的奖金和奖状。同时,为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2014年度优秀教职工及学生,颁发了奖金奖状;向贫困生颁发了助学金,以资表扬和帮助。当天,还举行了“蔡继琨艺术交流中心”的揭幕和新修建的“蔡继琨教授纪念馆”开馆仪式。(愫茜)
四十年前,我考取了音乐学院
·金建民·
四十年前的1975年,我在安徽考取了欧宝官方入口,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其过程令我终生难忘,并有日记为证。
我1955年生于上海,居住在南市区老西门附近的一条弄堂里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虽然那幢房子只有两层半,但却被称作“高房子”,因为四周都是矮平房。就在这个被上海人称作“下只角”的地方,却时常飘荡着令人心醉神迷的音乐。在春夏天的傍晚,总有一个被叫做“小广东”的少年和他的小伙伴在弄堂口吹笛子,一吹就是几小时。悠扬的笛声使下班放学者放慢了匆匆的脚步;使附近“老虎灶”的袅袅炊烟更加婀娜多姿;使全家团聚的饭桌上多了一个开心的话题…我十分羡慕那越吹越好听的笛声,于是,用积蓄了几个月的零花钱,到豫园商场去买了一支最便宜的笛子(好像是两毛钱),依葫芦画瓢地吹起了笛子。尽管一直没有“小广东”吹得那样好听,但那是我至今玩过的七样乐器中的第一样乐器,它伴我度过了欢乐的少年时光。
---------------------------------------------------------------------------------------------------------------------------------------------------------------------------------------------------------------------------------------------------------------------------------------------------------------------------------------------------------------------------------------------------------------------------------------------------------------------------------------------------------------------------------------------------------------
怀 念 谭 先 生
·孙国忠·
谭冰若先生于2014年11月15日逝世。在他离开我们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在网上读到了一些悼念的文字,还有一些媒体如《文汇报》、《东方早报》上的纪念文章,都写得很好。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谭先生自己的文字,也就是他的《墓志铭》:
我在别格、另类中度过一生,难以为范。但这里有无数闪光的事物和瑰宝,能让你们得到启发。阳光、大地、碧波、嫩草,会让你联想到宽容与大爱。告别时要放声高歌,顿足开怀大笑,别忘“把快乐洒向人间”。保尔的话“人的一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对我不无遗憾,对你们却是临别的嘱托。
--------------------------------------------------------------------------------------------------------------------------------------------------------------------------------------------------------------------------------------------------------------------------------------------------------------------------------------------------------------------------------------------------------------------------------------------------------------------------------------------------------------------------------------------------------------
我认为谭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艺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谭先生的西方音乐史研究与教学是“全方位整合性”的艺术关注。
二、谭先生晚年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和传播渗透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三、谭先生贴近社会大众的音乐普及活动为专业音乐学家“学者身份”的社会性展示提供了榜样性的范例。
四、“谭氏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扬。
怀 念 汪 立 三
·朱 予·
汪立三走了!令人伤感,令人怜惜!
汪立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投考上海音乐院时,被钢琴、作曲两系同时录取,钢琴主考李翠贞主任认为汪立三应考曲目贝多芬bB大调钢琴奏鸣曲程度虽不深,但考生的音乐素质极佳,乐感甚好,拟收他录入钢琴系,但汪立三选择了作曲系。入读后,当时还是低年级学生的他,在贺院长倡导全院学唱民歌热潮的影响下,写了一首以陕北民歌《兰花花》为主题,带有变奏性质的钢琴曲,初次崭露其在创作上优异的天赋与禀性,该曲曾得到到访的匈牙利音乐家协会主席萨波奇先生的赏识,此后,这首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钢琴曲即在专业院校广为传播。也还是低年级学生的他,在未曾学习过配器法的情况下,将一首苏联民歌改编为管弦乐曲,说明他在创作上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大胆实践,这无疑对一个有抱负的作曲学生乃是十分必要的,为他日后开拓艺术视野,进行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忆恩师刘如曾对我的音乐启蒙
·何 畏·
打开“小奏鸣曲集”中第一首必然是库劳作品20号之一。多年来的版本至今未变。也正是这首“小奏鸣曲”,恩师刘如曾先生把我这一个家庭贫困、多次辍学、生活无着的人,引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
1942年是一个动荡不堪的年代,我考取了职业话剧团充当“小演员”一职,也就在由吴琛导演的“钗头凤”的演出中,初次认识了恩师刘如曾。他被邀请作为该剧团演出的配乐师。实际上,刘如曾先生当时已是沪上戏曲音乐界,特别是越剧音乐的改革创新者了。我清楚记得,先生首创了把“古笙”这一多声谐合并且音色优美、明静的簧管乐器,融于越剧“祥林嫂”的弦乐之中,影响很大。
--------------------------------------------------------------------------------------------------------------------------------------------------------------------------------------------------------------------------------------------------------------------------------------------------------------------------------------------------------------------------------------------------------------------------------------------------------------------------------------------------------------------------------------------------------------
刘品『留品』
·烁 渊·
说起《梁祝》协奏曲的创作,何占豪总有感恩戴德两句话:“没有孟波;就没有《梁祝》”,“没有刘品也没有《梁祝》”。
刘品是何许人?
1958年夏季周末的一个夜晚,欧宝官方入口的学生音乐会上,管弦系一位一年级新生,用小提琴奏响《喜相逢》。全场侧目,一片哗然。有人却认为,用小提琴拉民乐作品“洋不洋,腔不腔;不伦不类”,还有人干脆将其判为“无知引起的艺术错位”。不屑—顾的眼色,轻蔑的冷笑,讥讽的碎语,似利剑穿心。这位“众矢之的”是何占豪,回到宿舍好不沮丧,“笃笃笃”,宿舍门被敲开了,走进一位身材矮小的平头年轻人,喜形于色笑何何占豪:“好啊!你今晚的演奏非常好!”
何占豪一脸疑惑,没想到系里的党支部书记刘品也在音乐会现场。
-------------------------------------------------------------------------------------------------------------------------------------------------------------------------------------------------------------------------------------------------------------------------------------------------------------------------------------------------------------------------------------------------------------------------------------------------------------------------------------------------------------------------------------------------------------------------------------------------------------------------------------------------------------------------------------------
以上是101期校刊摘要请全文下载阅读更多精彩内容:[点击浏览该文件:101期上音校友通讯.zip]
赵季平先生受聘成为我院名誉教授
《黄自藏书捐赠仪式与手稿巡展回顾暨全国音乐院校图书馆馆长论坛》在我院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