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欧宝官方入口学报)2022年第3期

发布者:李诗原发布时间:2022-10-27浏览次数:701

杨柳拂我 立于青山:杨立青艺术成就回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14)

 

钱仁平、唐荣  杨立青的艺术成就与杨立青研究——从“杨立青教授八十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谈起

近40年的杨立青研究,已体现出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创作相结合、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相结合、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特点。杨立青研究聚焦中国音乐创作,推动了中国特色作曲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作曲理论体系提供了样本。


周文婕、徐孟东  杨立青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思维及其表现形态

杨立青作为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音乐作品蕴含着多元且复合化的创新理念与审美取向。着眼于杨立青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思维及其表现形态,发现其作品打破传统表现空间,通过对位手法使得音乐语言诸多要素在相互渗透中呈现出艺术表现力。


任磊、尹明五  杨立青管弦乐配器语言探赜

将“音色—音响”因素作为管弦乐创作的主导性思维、总体艺术构思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杨立青管弦乐配器艺术中最为显著的探索与创新。音型化织体的多样化写法、纵向织体结构中的多元化呈现、管弦乐配器布局中的多义性表达,成为杨立青管弦乐配器典型语言特征。


刘欢、周湘林  杨立青协奏曲作品的创作思维

杨立青赴德国留学归国后创作的协奏曲风格体裁作品,体现出理性化的艺术构思、审美化的结构筑建、音色对比统一以及多维度可听性的创作思维。杨立青用他独特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其创作思维给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带来了启发,为中国作曲家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孕育出全新的新音乐提供了参照。


王中余  曲式完形理论导引——以杨立青《木卡姆印象》结构阐释为例

曲式完形理论是在吸收和借鉴部分中西方音乐理论近期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理论。它更加强调过程性的认读,并提倡要对音乐分析的多维认知结果进行提炼、甄别和厘定。这是一种可以更好地实现对音乐作品局部细节、结构过程、曲式结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认知的曲式新思维。杨立青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印象》的曲式结构印证了曲式完形理论。


姜之国、孙杉  中国百年和声发展之路的缩影——杨立青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思维与技法探析

杨立青对和声技法与理论的研究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杨立青的音乐创作三个时期从追求“民族风格”到追求“现代技法”再到“以乐为本”,成为百年中国音乐创作尤其是和声发展之路的缩影,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历史•文化


刘彦玲  德奥传统交响乐美学的延伸:意大利未来主义中的交响乐理想

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的交响乐美学为未来主义的音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典范,未来主义者承袭了德国传统对强烈感官刺激和崇高效果的追求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无限延伸性的和声以及噪音声响的加入,超越德国交响乐的美学实践,以惊人的探索、无比的动能走向未来。


宋克宾  新钟为界,外阳内阴——论曾侯乙编磬铭文“乐律关系”的呈现与刻写位置的关系

曾侯乙编磬铭文是先秦编磬乐律实践的直接记载,也是解读曾侯乙编钟乐律理论的重要参照。曾磬铭文对“乐律关系”的呈现与刻写位置直接相关。这种相关性,不仅为解读磬铭带来了独特视角,而且旁证了曾钟乐律铭文“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的存在,更清晰地展现了这种乐律关系的论述特点,有助于解开曾侯乙钟磬律制归属之谜。


周汨  日本古代乐书的“乐本位”思想——兼论《乐家录》的文献性质与价值

日本江户时期安倍季尚所撰《乐家录》是日本古代乐书的集大成之作,它凝练了日本古代乐书的“乐本位”思想,具有特殊的文献性质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在“乐本位”思想的驱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乐家录》在日本古代乐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蔡颖  一部被忽视的钢琴变奏曲——《迪亚贝利变奏曲Ⅱ》及其历史语境、社会本质与艺术特征

《迪亚贝利变奏曲Ⅱ》是19世纪初由50位杰出音乐家集体创作的一部钢琴变奏曲,但一直被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Ⅰ》的光辉所遮蔽。事实上,《迪亚贝利变奏曲Ⅱ》不但影射了19世纪初期维也纳的社会文化风貌,还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整体的钢琴音乐风格特征。



思维•观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特色栏目)


留生  1944—1945年歌星音乐会在上海兴起的过程与缘由探析

1944—1945年,在上海形成一股举办歌星音乐会的强劲风潮。观其兴起的原因,除上海都市社会所具备的流行音乐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商业机制外,更与太平洋战争局势逆转后日本在沪推行的“娱乐文化”政策、上海的经济危机以及参与具体策划的“华影”“上海音乐协会”等机构的合力作用有关。


黄轲  粤剧引入小提琴之滥觞与小提琴“头架”形式首现考

广东粤剧从乡村扩展至大城市时发生整体时尚质变,并开创了以小提琴为首的、中国戏曲乐队引用西洋乐器的历史。这一开创,产生于中国社会深刻变革背景下的沪粤两地文化关系之中。其中粤剧乐队小提琴“头架”形式的滥觞,是上海精武体育会与中华音乐会的弦乐教师司徒梦岩所创立的梵铃伴唱粤曲模式,后此模式被其学生尹自重与吕文成所传承。


沈倩  寻找音乐的视觉形象——“整体艺术”视角下的歌剧舞台视觉呈现

由于音乐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故歌剧舞台视觉呈现的基本原则应是“寻找音乐的视觉形象”,即从“整体艺术”观出发,从“把握视觉与听觉通感”的创作思路、“读懂‘歌剧故事’”的创作方法、“合理运用舞台技术”的创作手段入手,以听觉形象为依据和出发点,寻找与之相匹配、相平衡、相统一的视觉形象,最终形成一种和谐、整体的歌剧视觉呈现。


符方泽  “音高—结构”的嵌套及其关系一致性——关于“结构分析”的一种新视角

基于“嵌套”的结构一致性关系,既是一种客观有效的结构途径(或创作手法),也是一种更为深广的分析视角。它不仅能对传统“曲式分析”有所补充提升,还能使之与当代“结构分析”形成有机关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