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9)
廖昌永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及其音乐传播学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长征组歌》以“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成为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热点。欧宝官方入口推出多媒体数字技术支持的新时代版《长征组歌》,通过音乐会以及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成为新时代红色音乐传播的典型案例。
李诗原 歌剧《白毛女》:张家口版、东北版、北京版
歌剧《白毛女》在中共“七大”前后首演后便被从延安迁往华北、东北的文艺大军带到张家口,1946年1月推出张家口版《白毛女》。此版又随东北文工团抵达哈尔滨,至1947年7月形成东北版《白毛女》。伴随着北京和平解放,一直在晋察冀传播的张家口版《白毛女》进入北京,并结合多个版本形成北京版《白毛女》,为1962年中央实验歌剧院版《白毛女》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王一晋 红色音乐在川滇黔的传播与发展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川滇黔边区,在那里广泛开展政治宣传,组织川滇黔文艺力量开展革命文艺活动,留下了革命文艺种子。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的革命歌谣亦在川滇黔得以流传,并推动川滇黔革命音乐的发展。
伍 洋 文旅结合语境中的红色音乐传播——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情景歌舞剧及其音乐
在文旅结合语境中,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情景歌舞剧的创演,推动了本地区红色音乐的传播,发掘了革命老区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构建了革命老区的革命叙事,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提升了革命老区的文化软实力。
余亚飞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音乐创作特征
上海歌舞团创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艺术创作上获得了极大成功。该剧音乐也别开生面。作曲家用经典旋律的“一曲多用”,阐释舞剧的思想主题;用影视化的经典旋律素材营造出了“以动制疑”的谍战环境;以静态音乐和动态音乐的结合烘托了戏剧矛盾冲突。该剧音乐创作彰显出了艺术融合的“主体间性”特质,聚焦审美观照的“以简驭繁”。
分析·研究
姜芷若 张千一器乐作品创作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40年间,张千一创作了大量的器乐作品,包括室内乐、管弦乐、协奏曲、民族管弦乐等各类形式。张千一40年的器乐创作从技术和风格上看,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追求,展露出独特的器乐创作思维。
郭三刚 贾达群《秋兴八首》之生成方式探赜——基于“引领机制”的生成分析
贾达群在大型声乐套曲《秋兴八首》中践行了其音乐创作“生成论”,由此实现了音乐材料的高度统一和结构的有机发展。他还运用其独创的“织体绘词”手法,营造出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意象世界,表达其“民族性与现代性深度融合”的审美理念。
孙晓烨 基于中国文化元素的后调性作曲技法探索——以陈怡的《龙韵》为例
管乐队作品《龙韵》通过音响的层次感和动态纹理勾画出朝气蓬勃的“龙”形象。作品在主题形象、作曲技法与结构原则等方面集中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后调性音乐创作观念,其音乐内容和思想情感,以超越文化和学科界限的方式,将东方与西方自然且和谐地融为一体。
王云飞 民族管弦乐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弹拨乐组的分析与探讨
民族管弦乐中的弹拨乐器组具有鲜明的特性风格。包括三弦、古筝、扬琴、柳琴、阮等在内的弹拨乐器来源于民间音乐文化的土壤,在历史沿革中自然形成了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弹拨乐器组以丰富的音色、技法与声部功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姜蕾、杜牧天 音乐分析的学科拓展与当代问题——第42届美国音乐理论学会(SMT)国际会议述评
2019年第42届音乐理论学会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市召开,会议围绕跨文化视域分析、跨学科领域进展、传统古典音乐分析、流行大众音乐分析、现代音乐作曲家专题研究等领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历史·文化
任方冰 论中国史前时期的军乐
中国史前时期的军乐可从后世文献追记、石器时代考古、人类学材料等方面进行考述。史前巫觋文化时期的军乐呈现出歌、舞、乐三位一体特征。史前军乐有着文化类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纪媛媛 上海雅乐社初探
上海雅乐社的音乐活动持续时间长达近三十年,其先后由梅百器、弗兰克尔等多位著名指挥家担任指挥,曾与上海工部局乐队及沪上众多著名音乐家长期合作。上海雅乐社的合唱活动代表了当时中国合唱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将我国合唱艺术逐步提升至专业化的发展高度。
明虹、[俄]季拉拉·德米特里耶娃、[俄]吴英素 俄罗斯音乐家禹健一与中国音乐
禹健一是俄罗斯学界公认的中国及东亚音乐研究专家,他高度认同中国音乐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用跨越东西方文化的视角和维度,以历史的纵深诠释和研究中国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黎红 蒙特威尔第《尤利西斯返乡记》歌剧脚本探究
《尤利西斯返乡记》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代表作,其脚本由剧作家巴多瓦罗根据荷马史诗中尤利西斯返乡的传奇故事创作。该剧在创作、修改及传播过程中经不断修改得以完善,最终成为西方经典歌剧在历史传承中守正而出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