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欧宝官方入口学报)2020年第4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4-26浏览次数:2978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续七)

 

王黎光  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6
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基于国家文化战略考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国音乐文化主体性的现实需要;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基于建设“一国之乐”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和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以继承传统、深化研究、推动创作为行动方案。

 

叶松荣  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理论构建的未来趋势/18
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理论构建的未来趋势,它既与中国大多学者自我意识的觉醒相关联,又与如何体现学术研究层面上的“独立精神”相联系。以“跨学科”“跨文化”为指向,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追求学术话语的中国化,拓展、激活与寻求新的思想理路,进而推动我国西方音乐史学理论的深度研究,彰显主体性思维的自觉追求。

 

齐柏平  竹枝研究及其理论构建/28
竹枝研究经历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至20世纪走向成熟,并成为“显学”,但关于历史源流、文化地域、表现形式的探讨尚有缺陷,故可基于音乐史学、音乐民俗学、音乐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完成竹枝音乐研究理论的重新构建。

 

彭  程  俄罗斯和声学派与中国和声体系/38
中国和声理论与教学体系,作为一种既保持调性功能和声的内在结构动力、又以五声性调式和声为主要识别特征的和声理论与教学体系,既来自对俄罗斯学派和声理论的反思,又受到俄罗斯和声学派“调性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观念的启发。

 

马学文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及其意义/50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作为中国作曲技法理论领域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丰富学术内涵的话语体系,呈现出独特的技术特征和理论特色,具有构建体系性认识框架、创立实践性研究模式、建立中国性话语体系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分析·研究


张巍  石磊  数列化的节奏结构研究——《中断的歌》中时值序列的生成方式/61
《中断的歌》作为一部整体序列主义风格的作品,节奏不仅在音乐作品的表层呈现出复杂的结构与形态结构,而且还成为构成音乐内在结构力的重要要素。此种高度理性的创作思维与威伯恩一脉相承,成为“二战”后欧洲音乐创作的重要风格之一,并对其后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瑞奇  齐默尔曼歌剧《士兵》的音高结构特征/75
齐默尔曼在他唯一的歌剧《士兵》中对十二音进行新的改革与探索,创造性地组织与运用“对称”原则支撑音高布局,将四度音程、五音列与六音列等音高结构打散、配料与重组,对解读他的歌剧《士兵》以及歌剧创作理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据与线索。

 

李珂  西方歌剧中精神异常角色的历史考察/88
自浪漫主义开始,精神异常角色对歌剧的戏剧情感表达和音乐语言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现当代背景和思想语境下,该角色类型又成为作曲家突破传统与反传统桎梏、解读无序性与多元性的重要功能举措。

 

胡晓娟  歌剧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的统一性——兼论中国歌剧戏剧性的音乐呈现/95
音乐结构诠释戏剧结构,并通过音乐结构的戏剧张力表现戏剧矛盾冲突;戏剧结构规定音乐结构,并为音乐结构提供戏剧张力和结构逻辑;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为实现方式,最终使歌剧成为以音乐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和外在呈现的戏剧样式。

 

思维·观念


高拂晓  音乐表演创造性的研究前沿及意义/107
表演中的合作创造性研究作为当代音乐表演研究的最新潮流,强调了跨文化合作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复主体性,更全面综合地考察表演问题,对我国当前音乐表演学科的学术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夏凡 郭威  论婆罗多《乐舞论》第28章隐含的声学观念及其对协和的追求/122
世界上最早的接近乐器声学振动特性的分类方法,见于古印度婆罗多《乐舞论》第28章,根据毗诃波提注疏,解析婆罗多乐器分类法所隐含的声学观念,特别是对谐音列的感知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具六音阶的产生源于谐音列的前五个谐音,这五个音程构成了婆罗多时代对协和音程的界定,并且在实践中仍体现着对协和的追求。

 

颜 悦  牛津、剑桥大学音乐学位制度考/132
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音乐学位授予制度的发源地。这两所大学对音乐学位授予制度、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申请条件、学科设置、音乐学科实践与教学活动开展等史实情况,奠定其在音乐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对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吴 艳  淮剧班社和剧团的空间分布研究/144
剧团是剧种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的组建、转型或消亡体现剧种的发展流变及生存状态。对淮剧主要班社、剧团的存在时间、地理位置等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在时空演变过程中展示淮剧团体的数量变化、区域分布特点,可视化成图,较为形象和交互性地分析淮剧的空间扩散及其文化区演变规律。

 

朱腾蛟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唱表演的认知模式研究/153
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唱的理论研究中,少数民族歌唱主体(即民间歌手)自身对于歌唱的理解与认知则较少被涉及。民间歌唱主体对于民歌风格的认知以“体验”为基础,歌唱实践中的“唱”“听”“搭”“对”构成了少数民族民间歌唱的认知模式。

 

读书·乐评


周勤如  陈应时先生与《音乐中国》一路同行/163
从1997年起,陈应时先生应邀担任《音乐中国》史学和乐律学创始顾问。他在三年筹备时期协助主编在国内的业务联系,事无巨细,有求必应,亲手操办;在创刊号发行之后热情鼓励创意,主动呼唤国内学者支持,并认真批评编译疏漏,是刊物在史学、乐律学方面的导师。他恪守古今中外真学者的为人之道,并履行教师的天职甘当人梯,绝没有一丝一毫的伪学术“贵族”态度。

 

《音乐中国》编辑部  《音乐中国》论坛/170
为了从客观的角度回顾《音乐中国》的历程,《音乐中国》编辑部约请了一些曾在本刊发表过英译版论文的作者和曾经参与本刊在国内开门办刊的学术活动的学者笔谈他们的感受,目的是将他们经历的历史以个案形式记录下来,以期听到更多读者和作者的声音。

 

高彩荣  一部开创性的语言音乐学专著——钱茸《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唱词音声解析》评介/183
《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唱词音声解析》一书,首次把“唱词音声”作为音乐文本的研究对象,并将现代语言学多样化的分析手段运用到“唱词音声”的解析中,以探寻破解“乡韵”的“密码”,书中还提出可具操作性的唱词音声解析“双六选点”,并在此过程中不时凸显出对历史、文化和特定人群的观照。

 

2020年第1~4期总目录/18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