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欧宝官方入口学报)2019年第3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4-16浏览次数:1036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续二)——音乐上海学研究

 

汤亚汀:从帕器1908~1910年的欧洲经历推断其东方之行的缘由——斯坦福大学帕器网站资料初探
文章基于斯坦福大学帕器网站所披露的一手资料,旨在探讨1908年至1910年间帕器的欧洲巡演以及他的其他音乐活动,试图从中推断出他此前与之后长期的东方巡演的主客观缘由。旨在从方法论的层面上尝试历史书写中客观实证与主观阐释的结合。

 

林  媛:上海广播音乐——西物东渐视野下的异质音乐文化(1923~1949)
该文从西物东渐的视野,梳理上海广播音乐史料,同时试图以广播作为一个具有社会生命的“物”的视角,呈现上海广播在参与社会变革、城市音乐演变中表现出的复杂性、互动性和日常性。

 

项筱刚:“上海时代曲”南下香港后的国语时代曲形成的历史原因
抗战胜利后,原上海时代曲的词曲作家、歌星们陆续南下抵港,为香港国语时代曲的崛起做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大长城”“百代”等唱片公司和“长城”“凤凰”“邵氏”“电懋”等影业公司的创迁,为时代曲登陆香港搭建了舞台。

 

肖  阳:“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音乐教育制度下的办学理念研究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世界上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一般都具有使命导引、开放包容和学术自由等共同特点。1927~1937年间,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之所以能不断发展、欧宝娱乐棋牌官网之所以能长足进步,与学校背后的深层办学理念息息相关。

 

李  亚:“玩”音乐作为一种社会记忆——上海湖心亭茶楼江南丝竹的历史叙事
文章对湖心亭江南丝竹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实践展开叙述和分析,说明音乐的传承如何被记忆、延展及赋予意义。作者强调突破血缘、地缘的人-物大量流动使城市发展出新的人际互动方式,形成异于乡村乐社的组织形态。


李音蓓:上海时代曲的爵士风格研究——以陈歌辛《玫瑰玫瑰我爱你》及其乐队伴奏总谱为例
文章通过总谱记录和音乐分析的方法,从时代曲代表作《玫瑰玫瑰我爱你》中归纳和总结了构成这种爵士风格的创作特征,并对这一音乐现象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

 

历史·文化


王次炤: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观念分类综合研究设想

我们可以把中国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类。作为形态和观念的综合分析,又可以把这四大类音乐形态和与之相关的音乐及文化观念结合起来研究,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姚亚平: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的百年追求
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民族器乐通过“作曲”被彻底更新,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化过程:大型乐队创建、完备、扩展,从“古典”的均衡,到“后浪漫主义”的强烈和喧嚣,再到现代音乐的室内乐化,以及更实验性的对抽象的音色的无限可能的开掘。论文还着重讨论了近些年民族器乐创作的协奏曲热。

 

吴慧娟:音乐文化诗学视角下的泰语潮剧与文化认同
文章运用洛秦教授的“音乐人事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模式,探究泰语潮剧的诞生及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阐释它与异国文化交流碰撞时出现的“文化扎根”“文化传播”及“文化认同”现象。

 

尹  蕾:周代礼乐中“阴阳相合”用律现象考释
《周礼·春官·大司乐》“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一段文字记载了重要的周代礼乐用律问题。仔细分析这段史料,我们会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性:阳律与阴律分别按照顺序与逆序依次排列,以黄钟为阳律之首、大吕为阴律之首,形成六对“阴阳相合”的律吕,体现出鲜明的“阴阳”观念。

 

廖红宇:从音乐文化对城市软实力的作用看当代福州城市音乐文化建设
文章从城市形象塑造与营销、城市沟通力、城市创新力等方面,探讨音乐文化对提升城市软实力作用。同时以福州市为个案,通过梳理和分析,提出深化当地传统音乐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的融合,打造特色城市文化符号,以此促进福州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分析·研究


蒲亨建:商音中心理论的解释空间——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关系的音乐形态学解说

文章从五个不同的层面对商音中心理论作出应用理论的延伸解读,为该理论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提供较为全面的实证依据。

 

杨和平:形式与逻辑的深度诠释,边缘与蹊径的智慧探赜——西方曲式研究相关成果管窥及思考
西方曲式理论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20世纪虽经历了分析理论研究转向(如申克、集合、转换理论等)带来的研究低潮,其文脉一直渊源相承。我国历来重视曲式的教研工作,优势与不足均较明显,通过管窥西方这些研究著述,可以让我们辩证比较,启发我们的研究思路。

 

陈  林:桑桐与勋伯格音乐作品中的无调性三音组构态研究
文章在构建无调性三音组的组合形态及模式的基础上,来考察勋伯格和桑桐作品中的三音组形态,并将他们的使用模式进行比较,进而揭示二者的异同。同时,阐述桑桐如何通过三音组的选择性运用来实现无调性音乐的民族化。

 

李鹏程:二战后“波兰乐派”的风格演变研究
文章梳理了二战后“波兰乐派”作曲家群体的发展状况,论述并比较了从鲁托斯拉夫斯基到潘德列茨基、格雷茨基等著名波兰作曲家的风格演变历程,从中总结出特殊的历史环境对音乐创作的多重影响。

 

姜之国: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的五声性风格研究
文章就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的五声性风格的技术类型,从四个方面探讨和研究了中国现代作品中五声性因素的使用。由此聚焦于五声性因素与近现代和声技法结合时如何在音乐作品中保持中国风味及其处理手法。

 

许多:从山水画到珊瑚礁:梁雷的跨学科音乐创作生态群落启示
文章通过对梁雷在高通研究所的新音乐创作过程分析,揭示了新音乐跨学科生态群落创作模式,并提出了基于熵权的多目标优化决策方法降纬解决项目选择客观性问题,为新音乐跨学科创作中心的建构提供参考。

 

读书·乐评


王子初:驱散历史“断层”的迷雾——朱国伟和他的《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

朱国伟博士的学位论文《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在分期方面的一个重大课题,即黄翔鹏所谓“秦汉间断层”的专门研究。

 

于  亮:于润洋教授音乐美学学术谱系研究
作者试从于润洋教授及其学生指导的音乐美学博士论文、博士后工作报告入手,以学术谱系的形式对于老师一脉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