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欧宝官方入口学报)2019年第1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4-16浏览次数:740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著名文人作曲家周文中先生音乐研究

梁  雷:精神的赠礼——“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成立致辞
2018年11月28日,梁雷在星海音乐学院“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成立时的致辞。

 

洛  秦:论文人作曲家周文中—— 以“音乐文本田野工作”的方式思考
作者运用“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分析了周文中先生作为一位文人作曲家,其音乐上的“文人方式”特点,并且从历史场域、音乐社会、特殊机制三个层面,让读者认识到周先生不仅以“文人方式”体现了“文人情怀”,而且更是由此而升华为崇高的“文人精神”。

 

蔡良玉  梁茂春:世界视野下中国音乐家的使命——为“2018首届周文中国际音乐学术研讨会”而作
“东方与西方音乐观念与实践开始再融合”“汇流”的观念和相关的思想,是周先生艺术观点的核心,这个观念贯穿了他丰富的音乐活动之中,无论是他的音乐创作、他的音乐与文化教育、对中西文化交流乃至文化传承或其他音乐的社会活动,都与之密切相关。

 

陈鸿铎:中西汇流再融合 气韵生动创新篇——略论周文中先生音乐的成功之道
周文中先生是一位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世界级作曲大师,作为华人作曲家,他的突出之处在于他能够把中西两种音乐文化的精神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践行了其将中西音乐文化汇流后进行再融合的思想,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道路。

 

班丽霞:从音乐文化“汇流”看周文中先生的音乐世界观
当代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与理论实践中体现出的观念十分多样,但能称得上“音乐世界观”的并不多见。周文中先生的音乐世界观,总体特性呈现为以下几点:艺术使命感、批判继承性、多元互补性、动态发展观、独立自主性。

 

潘世姬:周文中 音乐书法家——从《苍松》系列作品试论他的对位观点
周文中的对位观点是在书法艺术基础上融合西方对位的新观点,周先生说这是一种超越于西方的对位。而变调理论是周先生实践书法线条的理论依据。《苍松》系列作品作为周先生晚年实践音乐汇流的代表作,可以说是其音乐创作的总结。

 

饶韵华:亚洲内部联结与对话:周文中和伽倻琴
《苍松》表达出了成功的亚洲内部对话,但这成功的对话却又是因中西文化的对话而促成的。周教授之于西洋现代音乐的深厚涵养及底蕴,对其美学的灵敏,使得西洋现代语法“不露锋芒地融入亚洲当代音乐”。

 

梁  晴:周文中自创性可变调式之八卦
周文中的“可变调式体系”是其音乐语言探索及思考的“结晶体”,是20世纪现代音乐中值得关注的自创体系之一。文章按先天八卦线索,就可变调式体系的构造基础、调式特征、与中国传统《易经》思想的关系、具体音乐运用、影响关系及其深层意义分八个问题进行阐述。

分析·研究


贾达群:材料、程序、结构——音乐创作的基本法则 以本人近期创作为例

文章从理论的认知切入,经对方法的探讨,深入到作曲的基本法则,提出作曲基本法则的三大元素为材料、程序与结构。在充分地阐释和论证了材料、程序与结构各自的概念、属性和功用后,以笔者近期的创作实践为例进一步印证其理论的可靠性、有效性。

 

张  巍:20世纪音乐节奏的研究——若干问题及分析
文章通过对“传统节奏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困境”“20世纪音乐节奏风格的分类”以及“在20世纪音乐中节奏新的生成方式与新的价值与意义”等三个方面的讨论,来深入观察20世纪音乐中的节奏的若干现象,并尽可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理论的阐述。

 

钱仁平:中国新音乐:人工调式的理论与实践
文章分“八度周期”和“非八度周期”,概述了近百年来中国新音乐领域有关人工调式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运用人工调式进行创作的作品,明确了人工调式的内涵与外延。

 

郑  艳:“倾听之眼”还是“观景之耳”?——贾达群《漠墨图》中的声景研究
文章通过对《漠墨图》音型动机、乐器音色、音响形态、织体设计、演奏法、整体结构等作曲技法的分析,探讨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赋予这些音乐要素的潜在符号意义,解读作曲家如何以不同姿态的音响笔墨和姿态造型绘制听觉与视觉互为通感的音响景观。

 

徐越北:于京君《帕萨卡里亚》(依据比贝尔独奏小提琴曲而作)音乐分析
文章从主题构成、音乐结构、演奏技术技巧运用与音色音响色彩的关系、对位与和声织体形态等各方面,对著名澳籍华裔作曲家于京君依据比贝尔同名作品而创作的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帕萨卡利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历史·文化


戴嘉枋:以“新史学”为视阀的一点新认知——对冼星海一点存疑史实的“想象性”阐释

受“新史学”感召,作者以冼星海研究中的一个存疑史实为个案,结合专业音乐教育一些基本规律,尝试进行“想象性”阐释的探究。

 

金溪 王小盾:观察中国音乐文献学的三个维度
文章从三个维度,即操作者的角度、历史文献的角度、母文献与子文献之关系的角度,考察了近年来的中国音乐文献学实践。

 

宫宏宇:齐尔品研究在海外——兼及国内有关研究
迟至2013年,国内音乐学界对齐尔品的整体创作、应用技法(五声音阶技法除外)以及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缺乏全面的关注。该文拟对过去60多年来海外有关齐尔品研究的发展与变迁作一评介。

 

华天礽:定义与范畴:音乐学学科体系中的音乐声学
作者认为音乐声学是声音的科学,研究音乐中乐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根据这个定义,文章分析了音乐声学所应涵盖的知识范畴和学科体系。

 

张延莉:古韵新声——音乐人类学视角下的“新评弹”研究
为什么产生“新评弹”?“新评弹”新在何处?作者立足当下,将“新评弹”放入历史维度进行了描述与阐释,思考国家、地方和个人与“新评弹”的关系,旨在洞察以“新评弹”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走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