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欧宝官方入口学报)2018年第3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4-16浏览次数:921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栏目)


叶小钢: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和方向
该文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的最新、最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将为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行动指引与实践参考。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栏目)

~中国音乐史学史专题研究~


洛秦: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的意义——研究属性、观念、范畴和范式的思考
文章通过“前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状况”“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所涉及的几个问题”:1.属性,2.观念(包括音乐、音乐历史、音乐史学与音乐史学史),3.范畴和范式,以及“结语”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历史材料固然重要,但是史学观念更重要,没有特定的史学观念,所发现和整理的文献依然是素材,而历史研究的重点永远是书写。

 

王小盾、金溪:中国古代的音乐史书写
中国古代音乐史书写经历了从断代史到通史、从分类史到综合史、从别录到总录等演进过程。它有四个特点:以“通古今之变”为著述宗旨;在分类基础之上作时间维度的叙述;采用纪传体、编年体、纲目体相结合的写作体例;使用校勘、传注、辨伪等文献考据的方法。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文章提出“音乐史与音乐史学”“绝对性和相对性”“艺术与文化”“时代影响”“个人创造”“经验与教训”“音乐史学之所以然”等七个问题,以期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有所裨益。

 

陈荃有: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著的发掘与认知
仅以刻印本甚或手抄本方式存世的史著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场域发挥了其应有的学术价值,而今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印刷出版业的便捷,对于近现代历史中存世的一批音乐史著该要如何开展发掘、整理并使之发挥更为重要的学术功用,应该成为音乐史学史同人引为瞩目之事。

 

刘勇:论以人物为主线的音乐史学史写作
文章提出“以人物为主线”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做到“人学互见”,增加史学著作的亲切感;有利于从人物内心了解人物及其学术;有利于观察学统、学脉、学术之形成和发展。

 

陈永:中国近代音乐“传记史学”述论
文章基于“传记史学”的学术标准和方法,辨析了“传记体”“传记史学”和“音乐传记学”等相关的学术概念,考察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音乐家“传记”文献所反映的学术现状,列举了音乐家年谱类、音乐家传(记)类和音乐家词条类等三种类型的传记作品,分析和阐释了相关的学术问题。

 

田可文:历史的观念:中国音乐史学与史学的关系及其他
文章论及中国音乐史学对历史学方法的借鉴、中国音乐史学家应有的历史观念、中国音乐史学的适时评价、中国音乐史学家的历史态度诸问题。

 

~“音乐上海学”专题研究(二)~


汤亚汀:上海巴格达犹太社群的音乐视域——《以色列传讯报》(1938~1941)初步研究
文章是对上海巴格达犹太人报刊《以色列传讯报》的初步研究,专注于1938年10月至1941年10月。旨在通过研究探讨巴格达犹太人反映在其媒体上的音乐视域;进一步补充完善上海犹太人音乐生活的全景景观;以巴格达犹太人的视角来看德奥犹太难民的音乐生活。

 

沈冬:《好地方》的沪上余音——姚敏与战后香港歌舞片音乐(下)
作者以姚敏及他参与创作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歌舞片为研究对象,由此观察香港如何承袭、延续并改进上海流行歌曲,如何在歌舞片中积累新的传播动能,形成新的经典,从而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形塑为海外华语流行歌曲的重镇。

 

宫宏宇:晚清上海租界西侨音乐活动述略之四——1850~1880年间来上海巡演的西洋专业乐人与歌剧团体
文章在借鉴海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英文《北华捷报》为主要资料,对1850年至1880年间来上海举办音乐会的西洋专业乐人和歌剧团体进行编年式的考证梳理。除追溯西乐东渐之轨迹外,展示上海租界音乐生活的多样性亦是本文的主旨之一。

 

杨和平:“上音”三位音乐家吴梦非、邱望湘、陈啸空研究(下)
通过对几个版本的欧宝官方入口院志、院史以及相关研究的学习,发现对三位曾经在欧宝官方入口工作的音乐家吴梦非、邱望湘、陈啸空重视不够、论述略简等问题。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三位音乐家的历史贡献和成就作了补充介绍。

 

留生:上海“孤岛”与沦陷时期舞场菲籍乐师
上海“孤岛”与沦陷时期舞场中占绝大优势的是菲籍乐师及其领导的乐队,他们在爵士乐黄金时代的上海都市音乐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菲籍乐师的舞厅乐队及其演奏的爵士舞曲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语言在1940年以后的转变。

 

温显贵、秦幼苹:清末笔记小说所见戏曲的地域差异——以北京、上海为中心
文章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从对昆曲改编、戏曲演员班底、优伶社会地位的不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清末笔记小说中戏曲地域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分析·研究

 

蒲方:关注当代音乐史史料之二——从“中国唱片”说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最初30余年间,伴随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及艺术家表演的唱片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从“中国唱片”在1949~1979年间发展概况,反观目下当代音乐史研究,以期获得更多的启示。

 

姚恒璐:现代音乐作品结构逻辑的初探
在20世纪的中后期,每一位作曲家在创作之初,都会想到设计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化结构方式,作曲家们取得这样的结构共识:打破传统既定的曲式模式,创造崭新的结构新观念,当音乐作品的材料、调性发生了巨大革命时,其音乐的结构必然要随之适应,产生出与其新的音乐语言体系相匹配的结构设计方式。

 

高拂晓:从基础到前沿——兹比科斯基的《音乐语法基础》
文章以兹比科斯基的著作《音乐语法基础》为研究对象,对兹比科斯基的“音乐语法”理论的背景、核心问题和分析策略进行了评述,指出他的理论在认知心理学背景下,把理论历史和分析方法相结合,体现出了极强的跨学科性、总结性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韦辉:赋格段在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末乐章中的结构意义
布鲁克纳的第五交响曲末乐章,在奏鸣曲式中融入了赋格段结构,在规模和艺术性上,丰富了自莫扎特至晚期浪漫派时期,采用赋格与奏鸣曲式相融合的这一艺术结构形式进行创作的作品宝库。文章对该乐章中赋格段的写作加以分析,对其结构形式以及技法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

用技术推动学术——《音乐艺术·声像版》APP正式发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