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演艺领袖高级研修班课程全景回顾(六)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7-15浏览次数:10945

文旅融合的第三空间方案

(根据课程记录整理)

演讲嘉宾:林宏鸣

欧宝官方入口艺术管理系主任

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

上海大歌剧院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2019年5月26日下午,前两日还阳光明媚的上海,突然下起大雨,但第三届中国演艺领袖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却早早地来到欧宝官方入口排演中心,等待本届领袖班压轴演讲嘉宾欧宝官方入口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教授出现。演讲开始前十五分钟,正在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终评工作的林主任抽出时间,如约而至,以 “文旅融合的第三空间方案”为题,从“另一只眼睛看文旅融合”、“第三空间新思维构想”两个维度与学员展开分享。

一、另一只眼睛看文旅融合

林宏鸣首先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及趋势阐释切入讲题。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方案中提出组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部的组建和《指导意见》的出台,成为中国文旅融合的一个新起点。

现在备受瞩目的“文旅融合”概念,与其说是一种主动变革的引领,不如说是一种顺应社会时代发展趋势的选择。过去那种“文”“旅”分割、各自为战的单链条延申局面,转而进入破局求变、同心合力双链条驱动阶段。

今天有些人在埋头于当下的工作,也有些人在思考未来能做些什么。但更重要的思考和行动是:今天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才有未来?

文旅融合发展,内容和载体哪个更重要?三天前,上音艺管系策划的第二届全国艺管名校大学生辩论赛进行了决赛,我出的决赛辩题:文旅融合的关键是发挥好旅游载体的作用,还是文旅融合的关键是发挥好文化内容的作用?

我听到的基本都是赞成文化内容更重要的观点。内容为王,当然重要。但是,如果你要开一个饭店,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文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是:始于载体,成于内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推动旅游与四个方面的融合发展,第四个方面是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的融合发展。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这就是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剧院(剧场)的坐标。

在2016年青岛国际剧院论坛上,我提出了“剧院应该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的主张,当时更多着眼于主要剧院的功能和作用。今天又提出把剧院打造成为“文旅融合的第三空间”,希望业界同仁一起努力,使各类大小剧院都能够成为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城市或社区的第三空间。

2.剧院是演艺产业的平台与中枢

内容、桥梁、血管和平台是构成演艺市场的四大要素。无论是剧团还是经纪公司或票务公司,都离不开剧院,观众也是到剧院观看演出、欣赏艺术。所以剧院是内容呈现的平台和演艺市场发展的中枢。从宋代的勾栏瓦舍,到十九世纪中后期西式剧院在中国的出现,期间,过去很多没有上过学的民众,是在各种戏院里了解了三国的故事和杨家这些历史人物。

说到澳大利亚的文化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如果把悉尼歌剧院拿掉还会想到什么?世界上一些著名剧院多比较注重吸引各国观众。如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每天晚上演出不同的剧目,虽然有多达250位技术人员承担拆台、装台工作,但长年累月非常辛苦。

我问他们院长为什么要这么做?回答说,他们的歌剧院维也纳本地观众、维也纳以外的奥地利观众和国外观众各占三分之一。这样做是为了让来到维也纳的商人、游客在维也纳逗留期间,每天能看到不同的歌剧。

大多数人以前到德国旅游很少会去汉堡,但这一状况因为投资8.6亿欧元建造的易北音乐厅落成发生了根本改变。汉堡市长奥拉夫·舒尔茨在庆生大Party上说:“过去的一年,这个神奇的建筑彻底改变了汉堡在全球的形象。因为易北,汉堡成为了当今全球最热的旅游城市,喜迎八方游客。”

汉堡跟几乎所有地方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城市规划是以易北音乐厅为核心来设计布局的,音乐厅不是补白、点缀、面子工程。

3.新建剧院的蜕变与短板

最近二十余年,中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新建剧院,中国演艺市场步入了硬件促软件的发展阶段。新建剧院较之传统剧院而言发生了五个显著变化:第一,告别了以出租场地为主的“二房东”角色。第二,演出计划普遍增强。第三,最好的节目往往在新建剧院上演。第四,开始注重艺术教育。第五,新建剧院成为当地演艺市场发展的引擎。

同时,剧院建设和运营也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第一,建管脱节。第二,理念滞后。第三,人才匮乏。第四,内容乏善。第五,营销不力。比如,过去的剧院都是按传统的单一演出功能建造,大多数剧院处在“白天关门、晚上演出”的状态。再如,营销是剧院运营普遍的短板,总体而言在观众、演出、效益和使用率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

美国和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有一个规律:演艺市场的票房收入是电影票房收入的2倍。美国电影票房收入是119亿美元,中国90亿美元,日本20亿美元。日本的电影票房收入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而中国的演艺票房收入不到日本的60%。而在2008年,中国的电影票房仅43.41亿元人民币,那时日本已达100亿元人民币。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的演艺市场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第三空间新思维构想

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奥登伯格在其所著《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他认为:第一空间是家庭,第二空间是职场,第三空间是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共空间。星巴克的快速发展和庞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确立的第三空间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是越来越多的人被三块屏幕所“控制”。即大屏幕电视,中屏幕电脑,尤其是小屏幕手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梳理了六大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实际上人们需要更多安放心灵、释放感情、减轻压力、抵抗忧郁和增加社交的空间,剧院尤其应该成为这样的“第三空间”。剧院不仅应该是艺术的殿堂,也应该是文化的课堂、精神的食堂和文明的教堂。

1.剧院应成为以人为本的第三空间

由于理念、安全、功能、定位等各种原因,许多剧院在不少方面未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走进剧院,往往没有吃、没有喝、甚至也没有坐的地方,给人一种空旷而“冰冷”的感觉。剧院应更多地体现对“三个人”的关爱。

一个是观众。把剧院打造成符合更多市民期望和要求的“第三空间”,就应该更多地为市民着想,让市民从单纯的观演者转变为剧院真正的主人。

一方面剧院应更多地设置观众休息处,满足市民休闲的需要。另一方面,剧院的设计布局应更加合理科学。如国外的剧院中场休息时观众排队购买饮料、咖啡、甜品、红酒是一道道风景线。反观国内的剧院,中场休息时的风景线,是女厕所门外排着的长队。这是因为剧院的设计和建造者不太了解观众的年龄和性别结构所致。

考虑到剧院尤其是代表性的剧院未来能更多地吸引国内外的游客,观众席可增设能独立操作选择的多语言字幕显示器。我在斯卡拉歌剧院曾使用过这样的字幕显示器,前排和邻座打开显示器后,你感觉不到屏幕发出的亮光。

另一个是艺术家。要更多地为艺术家考虑,比如化妆间不仅要避免演员穿着演出服甚至大袍上下楼梯,化妆间离上下门距离也要尽可能近些。

在汉堡易北音乐厅的演奏员休息室,许多乐器都可以挂在墙上,避免了小提琴、中提琴等乐器放在狭小的化妆桌上可能会掉在地上的担心,上厕所时也免除了圆号、长号等不得不放在地上的顾虑。

还有一个是员工。以往建设剧院时,对员工需求的考虑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2.剧院可成为艺术生产的另一个“引擎”

根据文旅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17123个,演出312.46万场,国内观众13.76亿人次。全国艺术表演场馆2478个,演出17.89万场,观众人次5862万。对比这些数据就很容易看出严重而突出的问题。

欧美的许多剧院是场团合一体制,采“场”管团模式。中国的剧院只有少数是场团合一模式,采团管“场”的做法。中国乃至亚洲的剧院绝大多数是场团分离的,国内剧团不少剧目的质量难以满足剧院的需求,而剧院在节目内容的策划选择上也比较被动。在剧目制作方面除了极个别剧院有了突破,基本处于“无为”的处境。

总体而言,剧院对受众的了解更多,对演艺市场的冷暖变化也更敏感。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应创造条件,采取独立制作、委约制作、联合制作等各种方式,让有条件的剧院成为内容生产的另一个引擎。

据此,未来的剧院应该围绕剧目制作功能,不仅应设有各种专业排练厅,也应设有和主剧场舞台一比一大小的合成排练厅,以及适用的服装道具制作场所,并同步考虑舞美布景等储存空间。

3.丰富艺教实现剧院的“白加黑“运营

人们在居住条件改善后,往往将居住环境中最佳之处作为客厅,客厅面积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装修和陈设也十分考究,是家庭的活动中心。

但现在,家里的客厅成了最为“闲置”的地方,而实际上人们对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社交场所又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许多剧院开展的艺术教育和推广工作颇受欢迎也说明了这一点。

我在东艺曾策划举办过上海市“家庭音乐会大赛”。在人“机”交流逐步取代人际交流,家庭邻里关系渐趋淡漠的当下,开展类似一家三口参加,鼓励三代同堂参与的活动,很有意义。这样就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开放时间。

有一个值得介绍的案例是新建不久的巴黎爱乐音乐厅。其每年演出场次550场左右,观众人次约50万。但劳伦特-拜耶总经理告诉我,音乐厅内设的乐器博物馆,一年的观众人次达40万之众。还有17个可以向公众开放的排练厅。

我主张新建未来的核心剧院时,可设计安排艺术博物馆、艺术电影院、艺术视听室,艺术资料馆、多媒体互动空间、亲子教室等设施与空间,以利于组织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艺术培训、艺术讲座、艺术展览、艺术摄影、艺术交流以及市民才艺表演等活动,让市民能真切体验到“自家客厅“的温馨和无关功利的温暖。剧院也能实现“白加黑”运营,全天候开放,让投入巨资建造的剧院真正“物尽其用”。

4.打造“文旅兼具”的第三空间

已经启用的剧院,可以采取适当调整、局部改造的方式以凸显第三空间的需求。未来的剧院,更应按照新理念、新要求、新思维、新功能设计,采用更多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建造。比如声学设计,按最高标准兼顾原声、扩声和补声三类需要。

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注重服务设施的配套升级和服务功能的亲民拓展。在剧院空间中可专门设计一个既相连又分隔的区域,安排售票大厅、衣帽间、艺术书店、礼品店、咖啡厅、中西餐饮等功能。单就餐饮来说,除了应该设有演职员餐厅、员工餐厅之外,还应有满足观众高、中、低不同需求的高端餐厅、特色餐厅和大众餐饮。有条件的剧院还可设贵宾接待用餐厅。

剧院更应该打破传统剧院有形无形之墙。剧院不仅是开放的,亲民的,也应该与周边环境及交通组织产生独特的联动效应,借力打造文旅融合、文旅兼具的“第三空间”。

两年前我去新建不久的台中歌剧院看演出,宿台中长荣桂冠酒店。用早餐时发现,每个座位上的餐垫纸上,在“艺起趣旅游—文创台中”一行字的下方,印有包括台中歌剧院、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美术馆等九个文化场馆的图片和诗意般的文字简介。所以剧院应该更多地眼睛向外,形成文旅连动。

上海即将开建的大歌剧院,未来将成为世界上歌剧演出场次最多的剧院,并明显超过目前全国歌剧演出场次的总量。而理想的大空间布局,是在剧院周边的衔接处,设有可以举行户外大型演出的歌剧广场,具有观赏价值的歌剧公园,在地铁站到剧院之间建设地下歌剧长廊。在黄浦江边上建歌剧码头,和对岸的徐汇滨江实现水上巴士对开,“坐水上巴士看歌剧”能成为世界一景。

现在往来浦江两岸的确已非常方便,但如果夜间地铁停运,市民本人又没有私家车,过黄浦江还是困难的。所以,在水上巴士航行线黄浦江水下,如能建一条人行隧道,加上地铁、水上巴士、车行隧道等,浦东后滩和徐汇滨江之间就会成为45公里长的黄浦江两岸来往最便利的地方。这将十分有利于大歌剧院未来成为世界歌剧观演目的地和文化旅游目的地,上海大歌剧院也将成为世博文化公园地区最大的亮点而闻名世界。

以上这些畅想,最终有多少能够实现,取决于多方面复杂的因素。但上海为中国、为世界奉献一座属于未来的专业剧院、特色剧院、亲民剧院、智能剧院、绿色剧院,不仅是个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