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留声岁月——‘上音与中国早期的大学校歌’系列学术活动暨第二届华东地区校史论坛”于欧宝官方入口校史馆及学术厅隆重举行,院长林在勇、副院长杨燕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会长张克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院办主任史寅主持。
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学术活动由欧宝官方入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主办,欧宝官方入口校史馆承办。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浙大、南大、武大、同济、华师大、川大、兰大、立信会计等全国近20所高校约50名校史研究专家参加。活动围绕“上音人创作的高校校歌研究”、“校歌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关系及意义”、“大学校歌与文化育人研究”三个主题展开,通过展览、学术研讨会、音乐会、文集出版的方式对主题进行诠释和探讨。
展览及开幕式于我院重建后的校史馆举行。早晨八时三十分,伴随着院歌悠扬大气的旋律,“留声岁月——‘上音与中国早期的大学校歌展’”正式开展。林在勇院长首先对嘉宾们的到来表示了感谢,并表达了在校庆90周年之际举办本次活动的深意:“今天我们做校歌校史的研究,其实是延续20世纪初就开始的精神复兴工作。校歌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不仅仅是岁月留声供我们缅怀,最重要的是今天还有启发的意义。不同的时代可能有不同的音乐表达,但是如果我们能找到这百年来前后贯通一致的精神复兴的真意,那么我们今天在这里做的小小的纪念活动,可能就有了一个在未来更大的意义。”副院长杨燕迪感叹于欧宝官方入口和各大高校之间的血脉交往之深,并认为这是一笔应该特别重视的精神文化遗产,期待未来和综合性大学兄弟院校更多文化交往,把跨世纪的情缘再次搭建起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克非表示:“一部大学史就是半部近代史。进步音乐、艺术、大学文化,作为近代优秀的精神产品,在近代民族解放过程中参与社会启蒙、改造国民性和重塑民族魂的重要作用,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大课题。上音通过筹办校歌研究专题研讨会,以音乐人的视角对大学校史进行切入,将会为未来的校史研究开启一个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致开幕词
副院长杨燕迪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会长张克非致辞
开幕式后,大家参观了校歌展。该展以音乐地图的方式,呈现了上音人在20世纪30-40年代为遍布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高校创作的近三十首高校校歌,如: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校歌》由廖辅叔作词、萧友梅谱曲;我国历史悠久的《交通大学校歌》由萧友梅作曲;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国立同济大学校歌》由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由应尚能作曲;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源地之一《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歌》由丁善德作曲……时至今日,许多校歌仍在校园中传唱,对该校大学文化精神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讨会于学术厅举行,专家们结合自身相关研究领域,对本次活动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我院院办主任史寅老师以《值上音九十华诞,忆往昔峥嵘岁月》为题,叙述了上音建院90周年的主要发展历程,并指出《国立音乐院院歌》自建院起就对上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延续至今。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会长蔡磊砢副研究员在《蔡元培与中国近代艺术专业教育——从上海美专校歌谈起》的发言中说道,“蔡元培是美育的践行者,毕生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他指出艺术教育应当承载救国、移风易俗和养成高尚道德的三个功能,而中西融合是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党跃武教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题,解读了四川大学校歌的创作背景及歌词深意,道出了校歌对于川大的重要意义。与会专家们一致认同:校歌,是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体现着建校理念与育人追求,是学校弘扬优秀传统及对外宣传的最好载体,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不仅奠定了我国现代专业高等音乐教育的模式,也通过校歌主题,较客观、全面地展现上音人积极投入“音乐服务于社会”、并致力于现代大学文化精神内涵构建的历史责任感。
活动日程
院办主任史寅发言
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会长蔡磊砢老师发言
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党跃发言
下午四时许,校史馆办公室主任肖阳老师带领“海尚音苑”志愿者社团,以讲演结合的方式,为与会者们献上了一场声情并茂、独具特色的校歌音乐会。专家们聆听了来自声歌系、作曲系、音工系等同学的精彩演绎后,纷纷表示以音乐会的方式重温大学校歌,不仅是高校精神的生动再现,亦充分体现了高校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深受感动。
“海尚音苑”社演唱校歌
本次活动成果之一《留声岁月——“上音与中国早期的大学校歌”会议文集》目前已搜集上音先贤在20世纪30、40年代创作的高校校歌28首,收录国内校史专家撰写的校歌学术论文11篇,分别对清华、天大、浙大、交大、同济、立信会计等高校校歌的歌曲、歌词以及精神内涵进行分析与探讨,充分肯定了校歌对于高校精神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