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煮书”成为一种奢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11-09浏览次数:2480

当“煮书”成为一种奢侈

                      ——记“煮书人生”讲座

                     by   孫逸雯

我们的讲座从冷清的208开始讲起,“今天来的人很少,我想大概也是能够反映目前整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读书的状况……但是能在这里与各位交流,我已经感到很欣慰了。”老师的开场白,安然之中多少流露出几分无奈。

 

屏幕上出现的是讲座的主题——煮书人生,夺人眼球的是主题上方一副老师亲笔书写的字,曰:“煮书——煮米疗饥、煮药疗疾、煮书疗俗”,主题右侧为老师亲自设计的名片,古籍线装书的样式,蓝底白字,透露出古朴典雅之气。

“给读书一个恰当的位置”,这是老师在谈“煮书”之前首先提出的观点。古往今来,多少伟人将读书奉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有徽州商人,将“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作为楹联,成为其儒商文化的信条。然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过分依赖于读书,只会沦为一个现代的孔乙己,无法在现实的世界里生存。“给读书一个恰当的位置”,同时也是要看清楚自己的角色,因为人生本是一部大书,你既是读者,也是作者。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读书的万般好处恐怕都在这几句宋真宗的劝学诗里了。煮书,为了什么?为“饮食”、为“男女”、为“治国平天下”。然而,如此煮书,未免太过功利,太过世俗。“我们生活在世俗中,但我们的心不能被世俗淹没”,因此老师提出,我们要为生命而煮书,以达至生命境界的提升。罗素曾在《我为何而生》中写道,支撑他生存下去的三种动力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在这样的动力之下生存,注定是孤独的,然而这份孤独,恰恰是一个内心丰富者的姿态。叔本华曾在《人生的智慧》中透露这样的观点,一个人,他的内心越丰富,对外界的需求就越少,而读书恰是丰富内心的必经之途。

 

在讲到为何煮书的时候,老师强调了黄山谷的名言“一日不读书,语言无味,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并以两位大人物——傅聪和瞿晓松为例说明。傅聪先生,用老师的话说是“玉树临风”、“光照映人”,光看静态的照片就能够感受到傅老内心的平和,有一种令人忘却纷扰的力量。而另一边的瞿晓松先生则是截然不同的气质了。但两者都同样给人脱俗之感,这大概也是源于由读书所收获的精神上的特立独行吧。我们的讲座进行得颇为顺利,老师讲到激动处,也会突然站起来比划,似乎仅仅用言语还不足以表达当时的情绪。

 

在清楚了“为何煮书”之后,“何书堪煮”便自然地成了下一个话题。奚老师认为,知识性的书,基于功利实用,是生存和理性人生的必读;娱乐性的书,基于感官享受,是打发无聊、接近世俗的必读;智慧性的书,基于人生大惑,是精神生命和诗意人生及哲性人生的必读。这与奚老师在上学期的讲座——“人,如何栖息于大地上”中提出的观点有所贯通。而在“如何煮”的问题上,奚老师也用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给了我们颇多启示,并在讲座最后向我们推荐了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目。

 

后记

老师的ppt中,有一幅图让我印象深刻,是柳条轻扬之下,一白衣女子侧身阅读的画面,清丽的水墨。这让我想起高中时的自己,会在每个中午,挨着窗台或找块草坪,捧一本书,与咖啡相伴。转过身来看现在的自己,终日埋没在忙碌的借口之中……虽然还能够保持时时思考的习惯,但没有相应的阅读量作保证,这样的思考也显得底气不足。

“忙”这个万能的借口,让“煮书”成为一种奢侈。

“忙”也似一根无形的鞭子,驱使我们快速赶路,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在匆忙之中记下这句印第安谚语——“如果我们走得太快,停一停,让灵魂跟上来。”

Baidu
map